English

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

1998-05-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龚雪辉 我有话说

1999年是生态旅游年。业内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国掀起。然而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十几年前,如果你想进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那得持有县政府以上的介绍信,并经当地管理局批准。如今,你无需任何手续便可直登天池。

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未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列为国家级的有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这些自然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年前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个。明年是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业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新一轮“生态旅游热”将在全国掀起。

就在人们为禁区纷纷成为旅游新热点而欣喜的时候,来自各保护区主管部门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亟待走出误区。

这一呼吁是在对国内保护区旅游现状作了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的。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专家指出,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应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新求知的高层次旅游活动。现在有些人却把生态消费摆在了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需要和获取利润。专家认为,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专家认为,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本来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但调查表明:我国的一些自然保护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游乐等设施的建设,极少对科研给予投入。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需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有的则对旅游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无所知,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专家指出,生态旅游临界容量取决于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必须通过科学监测和研究确定,这一点必须明确,否则将对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致命的打击。

专家还指出,由于有关保护区办旅游的政策法规严重滞后,一些保护区已经出现管理混乱甚至不可控制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但调查表明,23%的保护区竟然在核心区内也有旅游活动。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体制和机制,保护区内多家单位各自为政,有利益大家争,有问题互相推诿,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也有专家指出,发展生态旅游不存在搞不搞的问题,而是如何搞的问题。实践证明,采取封闭式管理不能解决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起其他的资源利用方式,生态旅游应当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应当积极选择的最佳发展策略。

自然保护区办旅游既面临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